為實現功能、美觀兩不誤,中建三局項目團隊通過超前設計和精益施工,將這座巨大的城市“凈水器”——深圳福田水質凈化廠二期工程打造成集生態科普、運動休閑、網紅打卡于一體的環水綠色生態綜合體。
策劃先行,拓展空間
“一個項目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前期設計管控是否到位。”深圳公司基礎設施公司副總經理兼項目經理鄔朦表示,因該項目為EPC工程,開工前,項目團隊針對項目造價、施工組織與后續運營合理性,全面優化各項方案。
項目對施工工區劃分、出入口和環場道路設置、施工流水、材料周轉等都提前進行演練測算,確保工程建設實現高效快速推進。
想在設計之前、干在業主所想。提前對接設計需求是策劃的關鍵。項目組織專人集中審圖,牢牢把握出圖前的窗口期,形成圖紙、方案修改事項清單,確保事項上圖。
比如按原設計,項目西區基坑左下角土堆保留原狀不做處理,項目團隊在現場勘測發現該處土堆將與基坑形成7-12米的高差,存在安全隱患。為此,項目團隊積極與設計方溝通研討,將其開挖平整后用作工人生活區用地,既消除了重大安全隱患,又解決了工人生活區用地,同時還實現了降本增效,可謂一舉三得。
巧改樁基,縮短工期
“層少而平面面積大”是該項目結構的顯著特征。然而面對場地狹小、降雨頻繁、地下巖層強度高等難題,要保證樁基工程施工順利完成,科學組織是關鍵。
項目技術團隊經過多次實地勘探和BIM演練,最終決定調整底板配筋、樁基直徑與長度,在不影響結構跨度的前提下,優化工程樁設計,最終大幅度縮短了鉆孔開挖周期,減少了超長空樁的抗浮影響,有效提升工程質效、降低成本,得到業主方的高度認可。此外,項目團隊科學安排工序,將土方開挖工序后置,合理避開雨季,縮短工期近3個月。
智能建造,破題創效
項目技術總工武國瑞介紹,團隊創新采用90余項智能建造技術,為科學高效建成深圳市重點水務工程,助力深圳河灣治水攻堅目標實現提供重要支撐。
作為擴建工程,新建部分的工藝處理流程及管線布置原則與既有的部分有較大變化,如何在有限空間內完成遷改作業,且不對原廠內管線造成破壞?
團隊運用BIM技術對新建管線位置及施工方式進行模擬,以此選定最優遷改及施工方案。在調蓄池進水管施工中,面對與已經運營的一期工程水管完成接駁這個難題,團隊從停水時間及周邊市政排水冗余度、整體調度管理等角度進行周密分析,運用BIM技術將作業安排精確到小時,最終在不影響一期工程處理負荷的同時高效完成施工。
以科技助力施工生產,項目還成功應用5G智能塔吊、智能安全帽、無人化智能倉庫等智能建造設備和技術,被深圳市確立為智能建造試點項目,致力在以智能建造助力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中,貢獻更大的三局力量。
綠色建造,貫穿始終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鬧市區,福田水質凈化廠采用公園景觀式的開放布局,地上是一座文體公園,串聯起了深圳“山海連廊”濱海景觀帶。
項目執行經理鄢文龍說:“必須要將綠色環保理念貫穿于項目設計、施工、運營全生命周期。”團隊采用國內領先的AOA核心處理工藝,實現“污水、固廢、能量”三項協同處理,致力打造“環水綠色生態綜合體”。在設計階段,工程創新采用“預處理+AOA+雙層平流沉淀池+磁混凝沉淀池”超短流程工藝,可使處理后的尾水穩定達到地表水準四類水平,且相比傳統工藝電耗及碳源投加量減少約20%。
在施工階段,團隊利用深圳地區日照充足的特點,在臨建辦公區屋面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年均可發電4.35萬度。雨季時期,采用一體式泥漿分離器即時處理現場泥漿水,并將分離后達到排放標準的水集中收集,作為項目施工與衛生間用水,實現“變廢為寶”。
團隊采用基于BIM的數字孿生仿真模型、定制化AOA工藝控制單元和以工藝優化為引導的智能應用系統,實現了項目風險預判及處置、故障原因分析、能源優化利用、績效評估指導等功能。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具備國際先進的自適應、自主判斷智慧水務系統功能的“黑燈工廠”,將邁向城市污水廠4.0時代。
純凈一泓水,甘潤一座城。中建三局項目團隊匠心打造的福田水質凈化廠猶如一臺巨大的城市凈水器,于2025年全面投產運營后,日處理污水可達70萬立方米,將實現現代生活與山林灣海生態畫卷無縫串聯。
?